当前,上海、安徽、广州、沈阳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推进发展,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企业数量超过800个。机器人无疑成为时下最热门的产业之一。
工业机器人应用遍及汽车制造、电子、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与金属制品等领域。工信部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机器人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卢月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近年来的整合与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态势愈发强劲,专业化分工的特点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品功能不断拓展。
我国成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早在2013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据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2013年我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6.4%,而中国增势最为迅猛,达55%。
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从机器人密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据了解,2014年,我国机器人密度(平均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只有36,约为全球平均水平(62)的一半,与2014年韩国478、德国292的机器人密度,差距更大。
“这两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处于国家政策红利、工业转型升级需求释放、人口红利减弱、市场需求增长的机遇叠加期,工业机器人市场得到了平稳快速增长。”广州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林国志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2016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全年累计销售29144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16.8%。考虑到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比上年增长30.9%。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伴随着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都将大幅增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说。
机器人结构升级有序推进
传统关节机器人(即机械手臂机器人)需要三类核心零部件:高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其中,高精密减速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也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对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一直是我国机器人企业的痛点。
具体来看,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